陶景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陶景洲
性別
出生1958年(65—66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阜陽專區界首縣(今阜陽市界首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8—1990)
 法國(1990—)[1]
民族漢族
教育程度法學學士
高等深入研究文憑
母校北京大學(LLB)
巴黎第一大學(DEA)
職業律師、獨立仲裁員
機構讓代律師事務所(1985—1991)
高特兄弟律師事務所英語Coudert_Brothers(1991—2005)
歐華律師事務所英語DLA_Piper駐北京辦事處(2005—2007)
眾達律師事務所英語Jones_Day(2007—2011)
德傑律師事務所英語Dechert(2011—2020)[2]

陶景洲(1958年),男,生於安徽省界首市法籍華裔律師、仲裁員。曾任德傑律師事務所英語Dechert管理合伙人,高特兄弟律師事務所英語Coudert_Brothers中國區管理合夥人兼國際執行委員會成員等職。[1]曾代表中國出口企業及出口商應訴數起反傾銷案件。[3]:181陶景洲曾於2018年連續三年被法律評級機構法律術語英語Legalease_Ltd.發布的榜單《亞太法律500強》評為中國領先的爭端解決律師,也因其在中國解決爭議的實踐而連續入選法律評級公司錢伯斯的《錢伯斯全球指南》和《錢伯斯亞太法律指南》兩份榜單。[2]

生平[編輯]

早年經歷[編輯]

陶景洲1958年生於安徽省界首縣(今界首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中學畢業後以知識青年的身份下鄉插隊。1977年作為文化大革命恢復高考的首批大學生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4]:147[5]:384已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是其同窗。[6]1982年,中國剛剛開始公派留學研究生,陶景洲參加並通過了出國預備留學生的考試,飛抵法國巴黎巴黎第一大學學習比較法,成為當時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以後最早的公派留學生之一。[4]:147[5]:384

巴黎留學[編輯]

陶景洲曾在巴黎第一大學攻讀比較法專業留學生

在巴黎一大留學期間,陶景洲身上僅有每月1900元人民幣的助學金,在生活成本昂貴的巴黎生活顯得捉襟見肘。[7]:168[8]:46而且剛上課時完全聽不懂法語。又因為學習法律對語言水平的要求很高,所以陶景洲感到壓力很大。[4]:147於是陶景洲每天花十幾小時拼命地學習法語,甚至街道兩旁的路標和店名都是其練習法語的課本。最終花了半年時間學會了法語。[5]:384[9]:70

步入職場[編輯]

陶景洲於1986年與意大利知名服裝品牌貝納通創辦人兼董事長盧西亞諾·貝納通在威尼斯相識,並獲其信任負責該公司在中國的律師事務

1984年,陶景洲取得高等深入研究文憑[1]。1985年,他獲得其導師法國比較法學家安德烈·通克法語André_Tunc的推薦,進入讓代律師事務所工作。成為第一位進入法國律師事務所工作的中國留學生。[9]:70[4]:148翌年,陶景洲進入巴黎第二大學巴黎第十大學,用法語講授中國經濟法課程。[5]:385同年獲得意大利服裝品牌貝納通創辦人兼總裁盧西亞諾·貝納通英語Luciano Benetton的信任,負責該公司在中國的律師事務。[8]:46

回國工作[編輯]

進入高特律師事務所[編輯]

柏林牆倒塌之後,陶景洲認為中國會成為外國投資的熱地,於是他向讓代律師事務所建議其在中國設立辦事處,但因事務所合伙人意見不一致而作罷。由於恰好當時高特兄弟律師事務所英語Coudert_Brothers正在選擇其駐中國辦事處的律師人選,陶景洲被該事務所選中,於1991年9月9日進入高特兄弟律師事務所當律師。[10]:203回國後,陶景洲先後為數十家中國公司代理反傾銷訴訟,幫助諸多中國企業掃清走向國際市場過程中的屏障。被稱為「中國反傾銷第一人」。且其幾年時間參與代理的外國客戶在中國的實際投資總額超過了數十億美元。[5]:3861996年,陶景洲在高特事務所所有合伙人的一致投票贊同下,成為高特事務所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合伙人。[8]:46

協助法國企業完成在中國業務[編輯]

陶景洲曾經於1997年協助法國零售集團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又於2004年協助家樂福於完成了其在中國的37家營業機構的重新組建工作

1997年,陶景洲幫助法國零售集團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2004年3月份又幫助家樂福完成了其在中國37家營業機構的重組的事務。同年年初,高特中國事務部在陶景洲的領導下處理了法國化妝品企業歐萊雅收購中國化妝品公司小護士和羽西的事宜。實現中國和外國的化妝品牌在競爭中的資源整合。[9]:71[5]:386

北京夏奧仲裁員[編輯]

陶景洲在2008年得到多人推薦當選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臨時仲裁院仲裁員,為該屆奧運會解決各類爭議

2008年5月13日,陶景洲得到時任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主席皮埃爾·特希爾德語Pierre_Tercier、原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主席和北京夏奧會臨時仲裁院主席羅伯特·布林納的推薦,從國際體育仲裁院270位常任仲裁員中被選為北京夏奧會臨時仲裁院仲裁員,為此次奧運會解決各種衝突和爭議事項。[11]:54

北京冬奧仲裁員[編輯]

2020年,陶景洲離開律師事務所,聲稱其未來幾十年的時間裡會把工作重心集中於仲裁事務。且被國際體育仲裁院選為北京冬奧會13個臨時仲裁庭仲裁員,與其他8個仲裁員處理普通爭議事項。[12][13]

社會兼職[編輯]

機構兼職[編輯]

陶景洲現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首批專家委員會委員(2018年8月24日起[14])、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國際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際仲裁律師實務基金會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1]

學術兼職[編輯]

陶景洲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華東政法大學兼職教授、阜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15]國家律師學院客座教授等職。[1]

仲裁員兼職[編輯]

陶景洲目前被美國仲裁協會英語American_Arbitration_Association、亞洲國際仲裁中心[16]、中華仲裁協會國際仲裁中心[17]、國際體育仲裁法庭[2]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1994年4月1日起[18]:1023)等仲裁機構聘為仲裁員。[1]

著作列表[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陶景洲. 香港仲裁事務所. [202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30)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2.2 Jingzhou Tao (PDF). 國際體育仲裁法庭. [2024-04-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30) (英語). 
  3. ^ 浙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年鑒 2008. 《浙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年鑒》編輯委員會編. 2008. 
  4. ^ 4.0 4.1 4.2 4.3 吳迪主編. 归去来兮——28 个归国留学生的命运.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8. 
  5. ^ 5.0 5.1 5.2 5.3 5.4 5.5 王輝耀主編,陳海著. 创业中国:海归精英50人.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年. ISBN 7802110386. 
  6. ^ 許祺安. 領導是如何煉成的?北大同窗憶李克強:勤學、不張揚. 香港01. 2023-10-27 [2024-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8) (中文(香港)). 
  7. ^ 陳頤. 《与人生对话》. 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0年. ISBN 7-81028-668-4. 
  8. ^ 8.0 8.1 8.2 簡非. 陶景洲的中国机会. 法人雜誌. 2004, Z1: 46-49. 
  9. ^ 9.0 9.1 9.2 鄧雁萍. 陶景洲的法律人生. 中國海關. 2005, (5). 
  10. ^ 王輝耀編著. 繽紛海歸:百位海歸談事業與人生. 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7-11-01. ISBN 9787802341012. 
  11. ^ 梁燕軍. “跨国生意幕后人”陶景洲:我的新身份是“奥运仲裁员”. 中國經濟周刊. 2008-08-11, (30): 54-55. 
  12. ^ 经历“双奥之旅”的国际独立仲裁员陶景洲——用最快的公正仲裁同争议赛跑. 法制網. 2022-02-23 [202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中文(中國大陸)). 
  13. ^ olympic winter games beijing 2022 (PDF). 國際體育仲裁院. 2022-01-18 [2024-04-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5-19) (英語). 
  14.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聘任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的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 2018-08-24 [202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中文(中國大陸)). 
  15. ^ 国际著名律师陶景洲来我校讲学. 阜陽師範大學法學院. 2015-04-07 [202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30) (中文(中國大陸)). 
  16. ^ Jingzhou Tao. Asia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enter. [202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30) (英語). 
  17. ^ Chinese Arbitration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中華仲裁協會國際仲裁中心. [202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2) (英語). 
  18. ^ 中國法律年鑑編輯部. 中国法律年鉴 1996. 法律出版社. 199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