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LuciferianThomas/方針指引專案/破壞方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破壞專指蓄意損毀維基百科核心原則的行為。刪除適合維基百科內容、添加或修改內容時完全無視內容指引等與維基百科核心原則相違背的編輯行為;此外,添加不相關的猥褻內容、不當清空頁面、添加胡言亂語、胡亂移動頁面等等無厘頭編輯行為均構成破壞。濫建及濫用註冊或匿名用戶帳號亦可能構成破壞。

維基百科絕不容忍任何破壞行為。破壞維基百科的編者可被剝奪編輯權限(封鎖禁制)。維基人可以先嘗試警告教育破壞者,但警告絕非管理員實施編輯限制的前提,亦絕非僅有蓄意破壞才可致封鎖。

不論編輯是因被他人誤導、不認同共識甚至是具擾亂性質善意改進維基百科的編輯均非破壞。維基人應注意分辨有益、無益但用意良好以及確為破壞的編輯,例如為表達百科內容的不同方式而打編輯戰就不屬於破壞。除編者明顯蓄意損害維基百科完整的情況,不應以「破壞」指認其他類型的不當編輯。

常見的破壞類型[编辑]

維基百科的破壞行為一般可分為以下類型:

不當清空頁面[编辑]

無合理理據而刪除適合百科全書收錄(符合方針)的內容,或替換為無關或無意義的內容。反之,移除顯而易見不適合收錄的內容、在編輯摘要述明或連結至述明移除內容理據、清空有問題內容並重新導向、移除生者傳記條目中缺少來源的負面內容等均非破壞行為。用戶可使用{{uw-test1}}{{uw-delete1}}提醒疑似用意良好但刪除內容時未說明緣由的用戶。

惡意添加內容[编辑]

創建新頁面或編輯現有頁面時,添加明顯惡作劇攻擊及威脅他人或摻雜明顯不準確內容;或加入過多無意義的內容使頁面無法正常顯示。編者添加需要被刪除的內容不必然代表其添加行為屬於破壞:不熟悉規則的新手在測試編輯時可能會創建空白、語無倫次或介紹自己的頁面,均不構成破壞;這些頁面可以移動至其用戶空間的沙盒頁面。

宣傳[编辑]

用戶較多因不瞭解維基百科不允許加入廣告宣揚特定觀點內容,為滿足自己的曝光需求而在維基百科添加此類內容,並非蓄意為了損毀維基百科而加入該等內容。若有編者獲提醒維基百科限制加入這些內容,得知這些內容會損害維基百科的目標,仍繼續有關編輯行為,則可視作破壞處理。

編者間經常存在不同觀點,在尋找如何平衡表達不同觀點時會產生爭議,這時應尋求解決爭議,徑自認定對方是破壞通常僅會加劇矛盾。編者加入特定觀點時有嘗試以中立的觀點平衡表達不同觀點,通常不應視作蓄意損害維基百科的行為,從而不能構成破壞。若有編者為在條目中推動特定觀點,而以不合理的篇幅闡述其觀點,或刪除與其意見相左的內容,則很可能構成破壞。

移動破壞[编辑]

將頁面移動至無關的標題或命名空間。中文維基百科僅容許確認或自動確認用戶移動頁面,故此類破壞者常會建立沉睡帳號以不當獲取自動確認權限。

重定向破壞[编辑]

重定向標題至破壞、胡言亂語、廣告、攻擊他人的頁面,或至不存在或無關的標題;或無合理原因而移除移動頁面產生的重定向,使原先連結無法導向正確頁面。

連結破壞[编辑]

更改頁面內連結指向無關的目標。

媒體破壞[编辑]

上傳或放置無關或無收錄價值的露骨或驚嚇媒體、或任何使用媒體損毀維基百科的行為。惟須注意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上傳及放置有百科全書收錄價值的露骨媒體並非破壞。

模板破壞[编辑]

損毀模板Wiki標記式語言。由於模板通常用於多個頁面,故模板破壞尤會被嚴肅處理。較多被嵌入引用的模板通常會獲不限期保護以阻擋破壞。

侵犯版權[编辑]

蓄意將明知被版權保護的內容加入維基百科。用戶或不清楚添加的內容不符合來源的版權限制,僅在已告知該等內容侵權後仍重複添加才構成破壞。

格式破壞[编辑]

無合理緣故損毀頁面格式。需注意很多時候編者可能只是因無心之誤或測試標記式語言而令頁面格式出現錯誤;格式錯誤亦有可能是維基百科軟件的程式錯誤造成。用意良好的用戶亦可能在不清楚規範,或對如何設計條目格式有不同意見而變更格式,這些都不是破壞而只是內容爭議。

鬼祟破壞[编辑]

較難發現的破壞,如添加看似真實但實質混雜虛構的內容、作出兩則破壞編輯後只撤銷其中一則、同時使用多重註冊或匿名帳號破壞、僅為阻止改進頁面而撤銷合理的編輯、隱藏不當或無關內容……等等。

繁簡、異體及地區用詞破壞[编辑]

無正當理由下手動將頁面原始碼中的繁簡或異體字替換為另一變體,或僅為變更繁簡、異體或地區詞而移動標題頁面標題;或刪除不同地區的翻譯名稱或用詞,僅保留特定地區之用詞。

中文維基百科配置了繁簡及地區詞轉換系統,容許讀者在不同變體環境下閱讀內容,因此不應手動替換繁簡、異體或地區詞,而是添加轉換標籤容許字詞在不同變體下自動轉換。技術性修復錯誤轉換或繁簡混雜造成的連結錯誤而手動轉換異體及地區詞,則不構成破壞。

不當增刪維護模板[编辑]

無合理原因或在顯然不符合條件的頁面下增添或刪除{{afd}}{{delete}}{{pp}}等維護模板,或{{policy}}等其他正式標籤模板。

篡改他人留言[编辑]

擅自修改或刪除他人在討論頁的留言,不論是否扭曲了留言原意。

製造不當編輯摘要或日誌[编辑]

填寫擾亂秩序或冒犯他人的編輯摘要,乃至於創建新帳號時選用不雅或冒充他人的用戶名,以試圖在頁面編輯歷史日誌紀錄中留下無法簡單移除的痕跡(不能如頁面內容般直接「撤銷」,只能經管理操作移除)。

恢復破壞內容[编辑]

有意恢復帶有破壞內容的版本,視同添加破壞內容而構成破壞。

遊戲維基規則[编辑]

蓄意鑽規則空子,濫用方針指引漏洞、機制細則及系統設計試圖隱藏非建設性編輯均屬破壞。

常被錯誤歸類破壞的編輯行為[编辑]

部分編輯行為常被誤統稱為「破壞」,但實際應予以分辨。編者不應輕率指控非明顯破壞的編輯為「破壞」,否則可能趕走有興趣參與貢獻的編者。

勇於更新頁面[编辑]

大膽內容更新可能缺乏共識或與不符過往共識,但只要不包含前一章節所列的不當內容,就不應被視作破壞。只要用戶的編輯意圖是為了改善維基百科,即使重寫條目而全盤「覆蓋」過往編者的貢獻,也不構成破壞。維基百科鼓勵編者勇於更新內容,並認可大膽更新對形成新共識的作用

編輯測試[编辑]

有些新用戶會在內容頁面測試、學習編輯功能,但不當地將不該屬於該內容頁面的測試內容發佈出來。其他維基人可使用{{uw-test1}}{{uw-selfrevert}}等用戶警告模板提醒作出測試編輯的用戶,並引導其至沙盒頁面繼續測試編輯功能。除非用戶已經多次獲提醒、警告,否則編輯測試一般不視作破壞。

移除或回退非百科性質的內容[编辑]

並非所有真實的內容都應寫進維基百科。移除不符合維基百科的內容方針的內容並非破壞。編者在恢復內容或指控移除為破壞前應先確認確保內容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

添加不符合中立觀點的內容[编辑]

內容如何編寫才能大致「中立」常會遇到爭議,因每個人心中的「中立」都有一定的偏差,參與維基百科編輯已久的老手也可能添加「不夠中立」的內容。不中立內容雖為不當,但添加不中立內容並不構成破壞。

無意間添加錯誤資訊[编辑]

編者或會誤將錯誤資訊置入條目內。若編者確實能為所添加的內容提供有效來源,那其編輯很可能是被來源誤導,而非其本身持有添加錯誤資訊損毀維基百科的意圖。若編者認為條目的內容真實性存疑,在確定內容錯誤的情況下可自行移除,並與添加有關內容的編者溝通。

擾亂秩序及固執己見[编辑]

所有破壞都是擾亂維基百科秩序的編輯,但並非所有擾亂秩序的都是破壞。因意見不同而發動編輯戰、假定惡意而提出刪除頁面等確實構成擾亂秩序,惟仍不屬於破壞。編者可參照爭議解決指引瞭解如何應對爭議。

刪除自己對話頁上的留言[编辑]

用戶有權刪除甚至清空自己對話頁上的留言,此類編輯不應視為破壞。如果討論頁過長,用戶可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將其刪除、存檔或進行總結。但是,請避免只因為是對自己行為的批評而刪除討論,這麼做只能使他人重複這樣的批評,而且使自己像一個忽視批評的人。

如何找出破壞[编辑]

用戶可通過巡查最近更改、留意自己的监视列表及檢查條目的頁面歷史找出破壞編輯,這些頁面都會列出編輯版本的條目大小差異及編者留下的編輯摘要,可協助判斷編輯是否破壞。條目忽然大幅縮小而編者未提供原因,可能表示內容遭到不當清空;編者在摘要表示編輯是「修正筆誤」,而大小差異不合理地大,用戶或需檢查該筆編輯是否具建設性。

在上述頁面中,用戶可特別注意由匿名、明顯亂改用戶名及無用戶頁(其名字會顯示為紅字連結)的用戶的編輯,此三類用戶比較多出現可疑甚至是明顯破壞的編輯。部分使用預設編輯摘要(如「修正筆誤」)的編輯亦可能隱含破壞。惟需注意,這不代表這幾類用戶的編輯都是破壞——也有不少未註冊用戶為維基百科作出偌大的貢獻。用戶務必先閱讀編輯內容,而不是僅通過何人作出編輯及編輯摘要內容為何,從而認定某則編輯構成破壞。

如何應對破壞[编辑]

任何用戶均可撤銷破壞編輯,並同時在頁面歷史用戶編輯記錄檢查及撤銷同一或不同編者的其他破壞編輯。用戶撤銷破壞編輯後,可往作出破壞者的用戶討論頁上發訊息警告;若破壞者獲多次警告仍未停止破壞行為,用戶則可將破壞者提報维基百科:当前的破坏佈告板,通知管理員介入封鎖編者。如果發現有帳號多數或全部編輯都是破壞,你可即刻提報該帳號而不必發送警告。

如果破壞者建立的新頁面純屬破壞,請在頁面加入{{d|G3}}提出快速刪除

如果某一頁面持續遭到多個帳號破壞,請將頁面提報至維基百科:請求保護頁面佈告板,通知管理員介入保護頁面

如果在頁面歷史中找不到破壞編輯,這代表可能是頁面中嵌入包含模板遭受破壞。頁面資訊頁會列出該頁面使用的模板,用戶可在未被保護的模板中尋找並撤銷破壞。

若頁面的「編輯」或「查看历史」按鈕被破壞性CSS覆蓋,用戶可使用鍵盤快捷鍵或手動輸入URL存取這些頁面。

自動確認用戶可在参数设置中啟用Twinkle小工具,或在自訂JavaScript代碼中載入其他反破壞工具,方便進行回退及警告等維護及反破壞工作。用戶必須對自己使用工具時的操作負責,濫用工具同樣會可構成破壞。

警告用戶[编辑]

警告旨在告知編者其編輯屬濫用編輯權限,指明維基百科不容許該等編輯,並表達期望用戶遵守規範。

用戶可以使用以下模板:

用戶可在WP:UTM找到更多警告訊息模板,適用於不同情況;惟自行撰寫貼合該編者情況的警告訊息可能更為被警告用戶所接受。跟編者(尤其是新手)交涉時,務必儘可能減少使用維基術語,以確保對方不熟悉有關術語仍能理解有關規定。除非編者顯然是在蓄意破壞維基百科,用戶務必假定編者是出於善意作出的編輯,例如因不瞭解方針指引規範而作出錯誤的編輯。

管理員處理破壞[编辑]

管理員會因應提報性質和內容而有不同的處理。

  • 管理員甚少封鎖獲警告後已停止編輯一段時間或未曾獲警告的用戶。除非破壞行為嚴重或用戶帳號僅用於破壞,一般而言管理員僅在用戶已被告知其編輯行為不當仍繼續作出不當編輯下實施封鎖。
  • 管理員處理匿名用戶、新用戶及已有一定編輯經驗的用戶的提報亦可能有所不同。
    • 流動IP地址因會隨機變動,一般不會被封鎖太久(一天到數週),已停止破壞的流動IP地址也未必會被封鎖;如有證據反映IP地址長期被一名或多名破壞者使用(例如學校IP地址時而吸引未成年人不成熟的破壞編輯),管理員可能決定封鎖更長時間(數個月到數年)。除了開放代理地址外,IP地址甚少會被不限期封鎖。
    • 新用戶帳號獲多次警告後仍持續破壞,尤其是缺乏正常善意編輯記錄者,通常會被不限期封鎖。
    • 已有一定編輯經驗的編者較少會作出真正構成破壞的編輯,針對這類編者的提報較多是誤將其他問題編輯認定為破壞。當前的破壞佈告板不是處理爭議或其他行為問題的場所,用戶應使用編輯爭議佈告板其他不當行為佈告板等合適地點提報該等不當行為。
  • 用戶應在提報後查看提報結果。管理員拒絕封鎖被提報用戶時往往會留下其決定的原因,用戶應參考並理解該等編輯可能不適合提報至當前的破壞佈告板。

參見[编辑]

工具[编辑]

  • Huggle:專門用於應對破壞的跨平台應用程式
  • SWViewer:網頁版本的反破壞工具
  • Twinkle:維基百科內用以日常維護及反破壞的小工具

論述[编辑]

Category:維基百科行為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