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梁銘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梁銘越
英文名David Mingyue Liang
出生1941年(82—83歲)
 中華民國湖南省新晃縣
国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博士
母校加州大學
夏威夷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职业音樂家音樂學家
父母梁在平
奖项阿特沃特·肯特當代作曲獎
1986
金鼎獎 《問海》
1987
中山文藝獎 《千春樂》
1987
國家文藝獎 《夢蝶》
音乐生涯
音乐类型中國傳統音樂新世紀音樂
演奏乐器古琴二胡小提琴作曲

梁銘越(1941年[1]),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古琴等多樣樂器演奏家。第一位以古琴為研究題材取得博士學位的華人學者。[2]曾任美國加拿大臺灣多所大學音樂系教授。其創作領域涵蓋管弦樂、中英文歌劇室內樂新世紀音樂鋼琴獨奏等。[2]曾獲得阿特沃特·肯特當代作曲獎、金鼎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多個獎項。

生平[编辑]

1941年出生於湖南新晃縣,父親梁在平當時是土木工程師。四歲時,因抗戰搬到重慶,由於梁在平常和友人聚會、玩音樂,梁銘越從小耳濡目染。[3]

舉家遷至臺灣後,梁銘越開始向胡瑩堂學習古琴,並參與梁在平組織的「魯聲」國樂社,學習吹,除此之外,他還學了崑曲小提琴等,曾師從馬熙程[3]

梁銘越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第一屆學生,[4]主修小提琴,師從鄧昌國。畢業後考上美國夏威夷大學音樂系,主修作曲,大學期間補上了以前不足的基礎訓練,最後以六重奏《凌虛》和弦樂四重奏兩部作品畢業,其中《凌虛》還獲得「阿特沃特·肯特英语A. Atwater Kent當代作曲獎」,更因此申請上加州大學獎學金,進入該校研究民族音樂學[3]

曾和許博允陳茂萱、張邦彥等作曲家在1962年組成江浪樂集[5]

就讀加州大學期間,向羅伊·哈里斯亨利·拉扎羅夫英语Henry Lazarof約翰·樊尚英语John Vincent (composer)等人學習作曲,並且第二度獲得「阿特沃特·肯特當代作曲獎」。[1]參與梅利·梅塔指導的加州大學樂團,以及羅傑·華格納合唱團英语Roger Wagner Chorale,亦從米夏·艾爾曼的學生布萊曼女士學習小提琴。碩士論文為 The Chinese Chʻin: Its History and Music 。後來又以 The Art of Yin-Jou Techniques for the Seven-Stringed Zither 一文取得博士學位。[3]

1970年到舊金山大學創立民族音樂學系,兩年後改至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3]

1982年離開加拿大至馬里蘭大學[6][7]開始研究合成器電子音樂[3]

1990年受到東海大學的邀請回臺任教,1992年任職文化大學藝術硏究所所長,1994年成為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又於1997年擔任北德克薩斯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3]

梁銘越到過許多國家演出,曾舉行過一百五十多場演奏會,[2]其中梁在平、梁銘越父子曾多次同臺演出,例如:在臺北市社教館舉行琴箏合奏,[8]1987年的兩廳院「琴箏之夜」演出。[9]

發明[编辑]

  • 自創樂器「鳴箏」:十一絃,結構上主要是將縮小、加大表面弧度,音域為兩個八度五聲音階,用琴弓演奏。特地為其譜了一曲〈桃源行〉,收錄於《夢蝶》。[2]

作品[编辑]

作曲專輯[编辑]

演奏專輯[编辑]

  • 《梁在平、梁銘越父子琴簫合奏傑作集》
  • 《梁在平、梁銘越父子箏簫合奏傑作集》
  • 《琴韻箏聲集》(梁在平、梁銘越、汪振華合奏)
  • The Flowing Waters: Guqin Music of Liang MingyueLyrichord Discs英语Lyrichord Discs,2007年
  • Yangguan san die - Parting at Yangguan
  • Chinese Masterpiece for the Ch'in: Ancient & Modern

音樂劇[编辑]

  • 《失落的熾陽》
  • 《九歌》,1993年[13]

書籍[编辑]

  • 《梁銘越箏曲與箏歌創作集》
  • Music of the Billion: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usical Culture (New York: Heinrichshofen, 1985) (《中國音樂通論》)
  • 《歷史長河的民族音樂》

研究[编辑]

  • The Chinese Chʻin: Its History and Music
  • The Art of Yin-Jou Techniques for the Seven-Stringed Zither

其它[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David Mingyue Liang. NTS Radio.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2. ^ 2.0 2.1 2.2 2.3 筝非筝?梁铭越教授中西合璧. 美国之音中文网. 美国之音. 2017-08-10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楊忠衡. 〈梁銘越真情真性講音樂 一個出古入今、跨越東西的台灣作曲家〉. 《音樂時代》. 1997-11, (36)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4. ^ 感謝音樂科第一屆傑出校友梁銘越教授捐贈數百冊中西文藏書回饋母校!. 臺藝大校友聯絡中心. 2012-06-21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中文(臺灣)). 
  5. ^ 江浪樂集. 臺灣大百科全書.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6. ^ Music professor David Liang. UMBC digital collections.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4) (英语). 
  7. ^ 2 Events at Met Museum.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1-15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4) (英语). David Liang, 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music professor, will discuss the instruments and music. 
  8. ^ 【照片】 梁在平與梁銘越音樂會後合影. 臺灣音樂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9. ^ 中文節目名稱:琴箏之夜.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中文(臺灣)). 
  10. ^ 金鼎獎─唱片類-民國75年. 臺灣流行音樂資料庫.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11. ^ 《民國55至101年得獎名單》民國71年至101年文藝創作獎得獎名單.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2014-07-16 [202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中文(臺灣)). 
  12. ^ 1988年趙淑敏出席第13屆國家文藝獎.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中文(臺灣)). 獲獎名單:文藝理論類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詩歌類蓉子《蓉子詩選九輯》、散文類逯耀東《那年初一》、小說類趙淑敏《松花江的浪》國畫類江明賢、西畫類吳炫三、音樂類梁銘越《夢蝶曲列》、戲劇類賴聲川《暗戀桃花源》、演藝類汪其楣《人間孤兒》、演藝類朱苔麗聲樂演唱《弄臣》、特別貢獻獎朱玖瑩、梁在平 
  13. ^ 梁銘越將發表大型創作「九歌」歌舞劇音樂. 典藏臺灣. 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 1993-05-13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