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五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五道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上座部法轮

五趣,又作五道上座佛教長部》33經記載五趣(巴利語梵語[1]:pañca-gati)是地獄、畜生、鬼、人、天人[2],不列入大乘佛教中的阿修羅道上座佛教多數只承認五道,不把阿修羅獨立出一道,有些部派把阿修羅歸於天道,有些部派把阿修羅歸於鬼道;有些部派則把阿修羅分為兩等,低級的阿修羅歸作鬼道,高階的阿修羅歸於天道。

阿修羅道: 修行中如入陀羅裡

許多來重覆 如似在輪迴中 許多古代和尚

都是走苦修 化緣 執迷的悟法與悟道

都是ㄧ步ㄧ腳印 在苦修中得道

事俗 如讀書 如學功夫 都是要

方為苦中苦 成為人上人

比較偏向迴教的概念

修行永無止境如入陀羅裡

陀羅也似輪迴裡

修行千千萬萬種

都是要ㄧ步ㄧ腳印 如似

每天ㄧ直交談找人爭論

這些都多少會吸取 經驗 走旅程成經歷

食物鏈就像小型自然輪迴鏈

看 他人怎麼修 怎麼想

每種定義 每個人 多少都想得 定義的

大同小異 修行的終點 如似繞圈子

繞了ㄧ大圈 如似輪迴道

只是 還在修行 還在走當下旅程中

修成ㄧ道 取ㄧ道 走進旅程 修了百千道

這百千道的模樣 如似修羅中入輪迴道的概念

漢傳佛教《阿含經》說法[编辑]

漢傳佛教雜阿含經》卷15〈406經〉:「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漢傳佛教《雜阿含經》卷16〈436經〉:「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令速旋轉。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輪迴五趣,而速旋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還墮惡道,長夜輪轉。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漢傳佛教《長阿含經》卷13〈20經〉:「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處,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彼天眼淨,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貴卑賤、隨所造業報應因緣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敗命終,墮三惡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以天眼淨,見諸眾生隨所業緣,往來五道,譬如城內高廣平地,四交道頭起大高樓,明目之士在上而觀,見諸行人東西南北,舉動所為皆悉見之。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處,見生死智證。以天眼淨,盡見眾生所為善惡,隨業受生,往來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見眾生生死智證明也。」

註釋與引用[编辑]